跳到主要內容

加拿大菜鳥移民日誌三:來加拿大滿兩年的紀錄

Lonsdale Quay Market (拍攝於蘭斯黛碼頭市場)

沒想到一晃眼來加拿大也已經滿兩年了,想到2018年8月這樣瀟灑地離開了台灣,默默地也就兩年沒回家,久到家裡收到除籍通知,也就是兩年沒回台灣,戶籍被遷出國外,也自動喪失健保跟國民年金的保險資格。想想現在肺炎肆虐,也不知道何時能回家一趟,只好安慰自己,之後申請公民時不用填太多出入境資料。的確,剩下一年就能提出申請,實在只能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在沒有紀錄的這段日子裡,經歷了很多起起伏伏,我想用驚心動魄來形容,但其實也不過就是工作不穩定造成的心情起伏。在寫上一篇文章的時候,我剛開始做約聘的稽核工作,做了將近十個月之後,我發現沒有機會轉成正職,當時其實有點尷尬,因為產假的同事已經回來,老闆又從同業找來了一個經理,沒有空位的情況下,我這個約聘人員只好坐到了一個別的team的座位,說實在當下心裡蠻不是滋味的,有新的經理來,我還是約聘,其實也就是間接說明我沒有機會轉正了,但我看了目前經理們的履歷後,我也無話可說,工作年資在地經驗口語能力種種我都還要再加油,只能告訴自己要繼續努力。我一直都很感激我這份約聘工作的大老闆W,雖然同事已經產假結束回來,W還是願意延長我的合約到2019年底,雖然我最後決定九月底提前離開,他也還是不厭其煩地幫我寫了好幾次的推薦信,到現在只要我寫信問他任何稽核方面的問題,他都是當天回信,並且分享很多知識經驗,還常常附帶例子給我,對於W,我永遠只有感謝。


Deep Cove (拍攝於北溫深灣)


2019年9月離職後有三個月我是沒有工作的,離職一方面是希望自己不要半吊子找工作,可以全力投入,一方面是沒辦法調適心情在原本的team裡面工作,待了一段時間後覺得每天都在自我否定,不想要再這樣下去,於是決定趕快投入找下個工作。可是結果我果然還是太高估自己了,拼命找兩個月但是都沒有好消息,非常沮喪,期間爸媽有來看我  ,絮絮叨叨的關心給了我很大的力量繼續努力下去,就這樣到了12月時突然天外飛來一筆工作機會,W介紹過的前同事T給了我一個工作機會,做風險管理顧問。我當時覺得這個工作不是非常適合我,而且我在等一個賭場的內部稽核工作機會,誰知道這個職務給了offer之後居然就沒下文了,還是透過人力仲介公司找的,非常不解,到最後給了一個理由說,要等找到新的主管後,再重新進行一次面試,我傻眼!當時一方面因為我非常想要趕快恢復工作,而風險管理顧問這份工作幾乎等於是直接就給我了,在渴望有工作的安全感驅使下,我最後就接受了。


Totem Poles (圖騰柱,拍攝於史丹利公園)


於是,2020年1月我就搬家到溫哥華島的維多利亞開始了新的工作,新的工作主要客戶是政府單位或是接受政府單位資助的非營利組織,這份工作我做了三個月,在Covid爆發之後,當時的主管S便在試用期結束前解僱我。我當然失望,也想知道是哪裡出了問題,可惜S惜字如金,我的到來彷彿不是他能決定的,我的離去可能也是剛好而已。這件事證明天上是沒有到下來的禮物的,我感謝T介紹我這個機會。神奇的是,當下我並沒有沒有非常難過,一方面是雖然我全力去做,這份工作我自己明白不是非常適合我,另一方面,我覺得這個team內部人力調配很有問題,因為沒有人於是我加入了,再從另一個分所調了一個人,一下子本來要留停的人回來上班,一下子又人力過剩。我不想把錯歸在別人或別件事上,的確我可能就是不適合在那裡工作,我只能說被裁也許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回到溫哥華後我身心靈都正常很多,壓抑的感覺一消而散,我感謝這個經驗,但這個工作這個地方跟S可能都跟我沒有緣分吧。


Victoria’s Chinatown (拍攝於維多利亞唐人街)


連兩次的打擊之後我開始想稽核這個工作是不是做不下去了,還有我是不是要回台灣了,一邊想的是舒適圈,另一邊想的是也許我已經回不去了,奔四的年紀,或許維持現狀留在加拿大繼續拼下去到達成短期目標是比較好的抉擇,有始有終。就這樣我很快就打起精神繼續投履歷。4月時還在失業的我申請了加拿大政府的Covid救助金,每月兩千,我領了兩次,很幸運的是我在4月中找到新工作在溫哥華市區,這次是正式職員,不是約聘,也沒有試用期,雖然位階從經理變成一般稽核,但感覺工作穩定度提升,加上可以搬回溫哥華,開心到迫不及待想離開維多利亞。由於當時交通封鎖,我因此困在維多利亞到五月初才搬回溫哥華,之後就開始了新的工作,一直到現在。這個team整體算是我最喜歡的,雖然薪水比前兩份少一點點,但做起來比較開心,是我想做的工作,主管也是好相處的,唯一不同的是5月初在家onboard,之後就一路都是work from home,迄今我也只去過一次公司,然後公司上個月宣布,因為疫情緣故,決定大家持續在家工作到年底。跟其他溫哥華公司一樣稽核是個小team,我們只有三個人,而我是透過執行稽核工作一點一點認識新同事,是個奇妙的過程,有時我會想,這樣的安排對我是利是弊,我會走到這一步到這間公司做上這份工作也許都不偶然,總之就是常常要提醒有惰性的自己工作上要好好經營自己的聲譽,把自己這個品牌搞好,不要死於安逸。



Burnaby Mountain Conservation Area (拍攝於本拿比山公園)

恭喜你非常有耐心看到這裡,看完是不是覺得驚心動魄,好啦,我知道其實真的也還好,頂多只是起起伏伏命運多舛而已(讓我先轉身哭一下,哈哈),工作的穩定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我現階段比較在意的事情。我想我的境遇只是一個新移民的縮影吧,單身來的移民朋友各有各的煩惱,工作的感情的家庭的,很多時候只能自己一個人去消化所有的寂寞不安,然後繼續抬頭挺胸向前走(天阿,我怎麼越寫越矯情,要不要唱個林強!算了,透露我的年紀!)總之,我還是相信只要自己不放棄努力,工作會越來越穩定,路可以越走越順,穩穩地達到我的短程目標。

文末還是要說,錯字贅字可能很多,我會再來修改這篇文章的,但現在就這樣吧,深夜該睡了!

Lions Bay (拍攝於獅子灣)

留言

  1. 你文筆真好,看你的文章有很舒服的感覺,我是一個35歲有小家庭的人,對於加拿大的生活也是很嚮往,目前也是努力的在想辦法拿到PR把自己和家人帶到比台灣更好的環境,謝謝你的網誌讓我有很身歷其境的感覺就像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經歷到的事,很平實又過癮,甚是好看。

    有時若在努力中迷惘時,可以想想,對於下一代來說加國也是比台灣更好的,當你有小朋友的時候你會很感謝自己年輕時所做的這些努力,讓下一代有更好的環境過生活,祝福你!

    回覆刪除
  2. 最近也開始著手申請加國的移民, 只能說萬事起頭難, 不過我一直告訴自己, 為了讓未來的我, 感謝現在的自己, 咬緊牙根都要撐下去, 謝謝版主您的經驗分享, 願您日後在加國的生活一切平安~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加拿大菜鳥移民日誌一:前言

(圖片取自Wikipedia) 寫這個系列是希望可以記錄自己移民加拿大的生活與種種心路歷程,我覺得寫作對我來說是有趣但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有趣是因為我喜歡邊寫邊整理自己的思緒,紀錄當時的心境與內心的小劇場,困難是因為我是一個沒有耐心又三分鐘熱度的人,由於我錯字很多、廢話連篇又愛講重複的話,所以我得不斷重讀與編輯寫好的文字,這也導致我常常失去耐心,所以很久以後才會想到又更新。儘管如此,我還是開了個頭,希望我紐約系列的虎頭蛇尾沒有留下太多問號,我盡力了。 我自2017年4月中回到台灣,在那之前的一個半月經歷了離職、找工作與準備回台的過程,在我確定要離開美國後,雖然感到鬆一口氣,但卻又心有不甘,照計畫我應該在美國多待幾年的,但礙於工作簽證與找工作的困難,最後還是做了回台灣的決定。在離職尋找各種機會的過程中,我發現加拿大的移民政策相對比較寬鬆,而且我似乎符合技術移民的條件,於是在我回國之前,我便開始移民資料的準備工作,當時只是單純覺得這似乎是個可以讓我繼續留在北美累積經驗的機會,我沒有抱太大期待,不知道能不能成,要花上多少時間,在看完申請流程後,我決定先把所有資料準備齊全再申請。 加拿大的移民計畫有好幾種,除了技術移民之外,還有加拿大經驗移民、省提名移民等等方式,由於我申請的是技術移民,以下僅針對技術移民分享心得,對其他類移民有興趣的話請上官方網站查詢。 快速通道(Express Entry)&技術移民(Federal Skilled Workers) 技術移民顧名思義是用你的技術移民,透過快速通道辦理,以下引用『新生代移民事務所』的說明解釋快速通道( 對,人家說得好就引用 ): 『2015年1月開始,加拿大把所有的的聯邦類的技術類移民都併入了快速通道系統,這個系統和之前移民體系的不同之處在於需要申請人先進池子表達移民的意向,分數達到邀請線後再遞交正式的移民申請。目前除了紙質省提名、團聚移民、護理類移民、難民類等,其他所有申請全部併入了快速通道系統。快速通道申請全部採用電子化、網絡化遞交,所有材料只需要掃描件(除非被簽證官特殊要求)。 加拿大移民每年大部分配額給了快速通道,而且大部分快速通道的申請會在半年以內審理完畢。可以說,快速通道是移民加拿大的正道也是王道。』 另外我再附上技術移民評分的六個面向如下,需要至少67分才符合資格進入池子:

加拿大菜鳥移民日誌二:滿三個月生活感想&大溫地區找工作心得

(蒸汽鐘Steam Clock,拍攝於Gastown, Downtown Vancouver) 光陰似箭,再過幾天我來溫哥華就要滿三個月了,想就目前的生活留個紀錄,也分享一下最近兩個月找工作的甘苦談,紀錄一下這個人生新的里程碑。本來這系列的第二篇主題是初來乍到,整理介紹溫哥華生活的技術性資訊,但我搜尋一下網路之後發現很多達人前輩已經講得很好了,所以決定我還是著重在心得分享,先 帶點大溫地區生活資訊,包括地區、交通,還有其他像是開戶辦手機辦保險等生活資訊,然後補充我自己的心得想法,最後再附上找工作經驗談( 也就是本來兩篇變做一篇寫啦,因為詞窮,哈哈 ),所以 如果想要在以下文章中找到詳盡整理好的工具資訊的人,現在可以停止閱讀了( 我好機車 )。 照片來源: Qyd (talk · contribs)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上圖簡單地劃分了大溫地區,但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Vancouver、Burnaby還有Richmond三大區域,A的部分屬於UBC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而 介於Vancouver與West/North Vancouver中間突出的部分就是Downtown Vancouver,也就是大公司、飯店、百貨與酒吧林立,高樓大廈集中的區域,我目前居住的地方是上圖標紅色處,叫做本拿比(Burnaby),我住的地方靠近本拿比的 鐵道鎮(Metrotown),附近有 大眾運輸交通工具 天車( Skytrain ),站名就是鐵道鎮 。 (圖片來源: https://www.translink.ca) 大溫地區還是要開車比較方便,沒有車的情況下就需要仰賴天車以及公車(見上圖)。天車分成三個zone收費,鐵道鎮位於zone 2,我上班的地方在zone 1,所以我必須買跨兩個zone的票, 這裡的儲值卡叫做Compass Card, 目前跨兩個zone的月票費用是128加幣,是台北捷運(1280新台幣)的兩倍多,比紐約地鐵月票(121美金)便宜約20美金,但這只是zone 2的價格,再多跨一個zone會更貴。以乾淨度來說,天車贏不過台北但樂勝紐約(紐約真的只能墊底)。以便利度來說,紐約24小時營運、路線又最多第一、台北捷運第二, 雖然 大溫地區還可以搭seabus連結北邊,這點比

紐約留學生活日誌三:Baruch生活

(拍攝於Shake Shack 創始店,位於Madison Square Park 麥迪遜廣場) 第一眼看到Baruch的時候其實驚呆了,雖說早知道學校很小,但實際看到時還是十分震驚,主要的校區就是兩棟大樓,一棟樓叫Vertical Campus教室主要在這裡,地下有小而美的健身房、室內籃球場跟標準泳池。另一棟樓是圖書館、計算機中心以及其他行政單位,兩棟樓中間的區域就是Campus,另外隔兩條街還有一棟樓,主要也是教室,就這樣。我在台灣唸的學校是清華跟交通大學,校園在台灣雖然不是最大,但也是有那種學校自成一格的感覺,但Baruch就真正實踐了當初我在招生網頁上看到的「全紐約都是我們的遊樂場」的概念,完全融入( 淹沒 )在城市裡頭。 秋季班在八月底開學,我在開學前參加了學校給研究生辦的mix & mingle,主要就是給新生互相認識,以及認識在校生、教授跟社團幹部的機會,是個有提供簡單餐點的場合,所以我就去了( 放錯重點 )。我只記得我在那晚認識了台灣學長(是的,我這屆只有我一個台灣人),問到了中會課很累(其實還好,如果沒邊實習的話),還有跟幾個社團幹部聊天留聯絡方式(後來也都沒去過)。 然後開學時就先考了一次語文考試,心裡覺得莫名其妙,不是已經要了托福或雅思成績,為何又要再考,反正考完就又多了一堂寫作課要上,說實在那堂課我真得覺得很沒必要,都是在上一些以前就學過的文法,跟寫作也扯不上關係,真心覺得有被強迫取金,而且上課時間太早,秋季班入冬以後完全不想去,雖然最後都還是不爭氣地去了,而且也有因此認識了新朋友還不錯( 很會自我安慰 )。 我總共修了三個學期的課,加一個暑假,主要是修會計核心課程,加上其他抵免不了的商業課程,Baruch 的MSA完整課程表置底連結可以找到,總共有70學分,學校有專門給MSA的課程顧問,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太太,入學前會收到一份她簽名抵免評量,若是想要增加抵免可以把在台灣學校修的課綱寄給授課教授看,只要授課教授同意就可以抵免,我當初剛收到抵免評量表時,上面顯示我必須要修information system for managers這門課,但是我在交通大學有修過非常相似的課程,好在交大的網站上還找得到我修過的那門課的課綱,而且中英文都有,於是就寄給教授後來順利地獲得抵免,少修1.5學分,Baruch的會計課很難抵免,我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