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紐約留學生活日誌四:節慶與活動紀錄

(照片拍攝於2015年萬聖節前夕的紐約州某處)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萬聖節,讓我想起了第一次在紐約參加萬聖節遊行的經驗,驚覺紐約系列好像沒有寫到什麼好玩的部分,於是決定亂入一篇看圖說故事,順便懷念一下城市生活。紐約是個多采多姿的城市,連我這個平常足不出戶的宅男也很難幸免,臣服於他的各種魅力。挑照片的過程中我發現大部分的活動都是我第一年到紐約時參加的,不過想想也是,剛到一個地方什麼都覺得新奇想嘗試,也比較想多認識朋友一起出去玩。


(2014年感恩節遊行拍攝)


梅西百貨感恩節遊行(Macy's Thanksgiving Day Parade)
這個梅西百貨的感恩節遊行是我跟當時短租同房的室友M一起去的,那天好冷,最後還下了雪,我跟著M還有他兩個摩門教的教友一起坐地鐵去看遊行,在六大道上的某處,現場氣氛真的很熱烈,夾道兩旁不時有歡呼聲,我想起我邊看托槍的儀隊女孩們走過去時有邊抱著平常心地期待托槍會掉下來,心想如果落漆就太值得了(放錯重點)。散場後我跟M一起擠著塞滿人的地鐵回家。

M是虔誠的摩門教徒,在我跟他短短相處的一個月裡,他帶我去了摩門教曼哈頓金碧輝煌的教堂參加禮拜與小組活動,也帶我跟一群教會女孩去海邊曬太陽。雖然我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但M跟他的教友展現出來的熱情跟友善,讓我印象深刻。後來我搬到布魯克林(Brooklyn),M也去執行他的『任務』(Mission)後,漸漸變成臉書上的朋友了。


(攝於2014年曼哈頓的布萊恩公園)

布萊恩公園露天電影(Bryant Park Movie Nights)
夏天的紐約總有各式各樣的活動,這個露天電影同樣是跟M一起去看的,在曼哈頓熱鬧的布萊恩公園,,電影是1984年的功夫小子(The Karate Kid),雖然這不是我第一次看露天電影,但是被燈火通明的商業大樓包圍,周遭不時有消防車聲音呼嘯而過卻是第一次。觀眾們坐在野餐墊上邊聊天吃東西邊享受老電影,雖然看得頗不安穩,倒也新鮮,反正紐約的夏天給我的感覺就是大家悶了一個漫長寒冷的冬天跟春天,夏天終於可以好好出來戶外活動,連晚上也不想放過就對了。

(溫馨提醒,請小心開頭前10秒那個很大聲的OMG,本人台北俗沒見過什麼市面,當時2014年剛到紐約第一次看見萬聖節遊行,)

萬聖節遊行(NYC Village Halloween Parade)
也是2014年的時候,當晚下課前老師建議大家可以去六大道看看萬聖節遊行,我因為第一次看所以很興奮,於是就跟著朋友一起去了,並拍下了上面的影片,看到表演麥可傑克遜(Michael Jackson)的經典歌曲戰慄(Thriller)覺得好嗨啊,路上很多牛鬼蛇神,當下覺得好熱鬧好好玩。隔年再去看遊行,走在路上還有看到包尿布的巨嬰、貓女搔首弄姿、星際大戰的士兵等,有的連寵物都變裝了,真的很投入,但我都沒打扮就是了,我人生只有一次萬聖節變裝,扮成阿達一族的爸爸,但因為不是在紐約扮的就不多說了(怎麼辦,好像越寫越無聊了,只好請看影片了)。

紐約LGBT遊行(New York City Pride March )
每年都在六月舉行,這是屬於LGBT族群的遊行,所以不是只是包括男女同志團體而已,也包含雙性戀與跨性別的族群,當然還有支持LGBT的異性戀朋友。紐約LGBT遊行應該是我參加過最震撼人心的遊行,比起台北LGBT遊行,紐約的規模之大,遊行隊伍與圍觀群眾之多(以及隊伍進行之緩慢令人抓狂)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我2015年有幸參加朋友的遊行隊伍,一起穿著 Love has no labels(愛無標籤)的T-shirt走在遊行隊伍當中,那夾道歡迎的人群,還有排山倒海的掌聲與歡呼聲,讓人頓時正能量與勇氣滿點,是個非常難忘的經驗,也因為是外國人的關係,我會自然而然想到台灣,其實我一直都明白台灣相較於其他更保守的亞洲地區來說已是十分進步,2017年更是接著美國之後通過同婚法案,紐約的LGBT遊行走在台北的遊行前面很多年,像是一個指路燈,揭示平權的藍圖,如今這距離也越縮越小了。老實說第二年我再去時沒有走在遊行隊伍裡面感受有差,好像沒有第一次那麼感動,但我知道這個一年一度屬於LGBT團體的遊行意義非凡,讓大家一起分享與見證愛的力量。

(請再次無視我的鬼叫)

美國獨立紀念日(Independence day or 4th of July)
好像是2016年的獨立紀念日,朋友W邀請我去他家頂樓看東河(East River)上方梅西百貨煙火表演(Macy's 4th of July Fireworks),那一個晚上認識了很多新朋友,也聽到了一個很感人的愛情故事,在紐約較能遇見天南地北來的朋友,永遠有一群人剛到紐約,也有一堆人正要走,有的來尋找工作機會,或是跌跌撞撞失意離開,亦或平步青雲意氣風發,有的來尋找愛情,可能收穫婚姻家庭,可能片體鱗傷還是孑然一身,有的來尋找自己,也許帶著滿滿收穫前往下一站,或是就此落地扎根,在紐約,人總是來來去去。
紐約路跑活動
很遺憾一直無緣參加紐約市馬拉松(TCS New York City Marathon),但也陸續跑過幾場路跑活動,跑過曼哈頓的中央公園、史泰登島(Staten Island),以及布朗克斯區(Bronx)。

我大多都是跑半馬,但因為我並沒有時常練習,所以成績都是剛好可以完成比賽的水準,我常常很快就必需切換成半走半跑模式,但我每次都會完成比賽。我喜歡在史泰登島的那次半馬經驗,記得那天天氣非常舒適,不冷不熱,島上風景也不錯,我們還一度沿著河岸跑在木棧道上,好美,完全看不出來以前是垃圾掩埋場,雖然這場我最後仍是半走半跑完成的,時間拖很久,但一切很值得,這好像也是我唯一一次踏上這個紐約五大行政區之一的小島,每次想去的時候都因為要換搭渡輪嫌麻煩就算了,那次總算讓我一石二鳥完成了去史泰登島的計畫。

說回路跑,我心裡一直有一個奇怪的想法,就是我其實很討厭比賽義工們常說的『就快到了,加油喔,你可以的,下一個彎就到了』,我會覺得這些『台詞』讓我尷尬,加上跑得很累,常常想回說『挖災啦,麥勾共啊』,但其實我當下是需要這些加油的給我力量讓我堅持下去跑向終點的,所以我內心深處其實是感激義工們的(人格好分裂)。

最後一次路跑是兩年多前在紐約,回台灣之後到現在來加拿大,都沒有再參加過比賽,也許明年春暖花開時可以來跑跑溫哥華或加拿大其他城市的,當然,紐約馬拉松永遠是我心中嚮往。

穿內褲搭地鐵日(No Pants Subway Ride)
所謂穿內褲搭地鐵日,也就是特定的某一天只穿內褲搭地鐵,這似乎是每年都會辦的快閃活動。我其實是臨時起意參加的,因為朋友很想要玩一次,而我又很久沒做蠢事很想蠢一下。我們在聯合廣場地鐵站集合,參加的人很多,有的人在月台上就已經是以穿內褲的姿態出現了,各式各樣爭奇鬥豔的內褲印入眼簾,有的是像我一樣等到上了車才脱。參加的人雖然很多,但是大家很有默契四散在各個地鐵線各個車廂。我當時跟著朋友們一起上了某號線地鐵,有一個朋友跟我在同節車廂,我們隔了大概三個人左右的距離拉著手吧站著,地鐵過了一站開門又關上再開始跑時,我們就把外褲脫了。

那是2016年1月初天氣蠻冷的,車上的路人都穿很多,如果只有我一個人脫的話,我會相當尷尬,但因為是一大票人一起幹蠢事,好像就賦予了蠢事新的重量,簡言之我就舔不知恥地脫掉了我的牛仔褲。脫的當下內心萬馬奔騰小鹿亂撞,但臉上卻要裝高冷,擺出一副『哥穿小內內搭地鐵是在正常不過了』的Attitude,並開始面無表情地觀察周遭的人的反應。由於紐約地鐵一年365天天天有瘋子,所以大部分的人都見怪不怪,但還是有小驚呼的路人,或是咯咯笑,或是強裝鎮定但眼神不時飄來飄去的,我那時也跟現在一樣體型,所以我想站在我附近的人應該覺得自己很倒霉,眼睛沒有吃到冰淇淋。穿內褲搭地鐵這件事總之是蠻瞎的,但是人生難免要做些瞎事才有好玩故事可以懷念(這也能掰),印象中最後結束後幾個人躲雨到附近的星巴克喝杯咖啡坐了會,講講各自車廂發生的事情。如果有一天台北也來個穿內褲搭捷運不知道會是什麼情況?總覺得會十分精彩。


(外)百老匯

以我待的時間來說,我看的真的少,即便我工作的地方在時代廣場,離百老滙戲院區超近,我也從來沒有因為很想去看某齣戲而自己一個人跑去看,通常都是朋友生日或是家人朋友來訪時才一起去看,說我對百老匯沒有興趣,但看的每齣我都很喜歡。下面是我看過的四齣(外)百老匯。

獅子王(Lion King)是爸媽來紐約找我時一起去看的,只有我一個感動到眼眶泛淚感覺很好笑,但我相信他們是喜歡的。

女巫前傳(Wicked)這齣劇是我離開紐約前好朋友E請我看的,非常感謝她的心意,我們的位置很前面,演員的面部表情看得很清楚,表演跟歌唱都很讚,非常推薦。

深夜小狗神秘習題(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是跟室友A還有她的朋友們一起去看的,印象中是慶祝她的生日,跟前面兩者不同,是戲劇表演(Play)並不是歌舞劇,看完唯一留下的印象就是舞台很炫酷(對,我的心得很敷衍我明白)。

無眠夜(Sleep No More)被歸類在外百老匯(Off-broadway),是以馬克白為故事基礎的浸淫式劇場,觀眾必須戴面具並且保持沈默,在三層樓的劇場內來回遊走像是遊魂一樣旁觀整個故事的進行,隨處都可能有一個主線或支線故事正在進行,完全沒有台詞,演員根本就是舞蹈員吧,這是朋友Y來找我時兩人一起去看的,整晚一起又分開地不停走來走去,走到鐵腿,但真的是很新奇的體驗,我在某個支線情節被戴面具的路人推了一把,結果就跟一個支線角色有互動,拿到了一本書的一頁與一張撲克牌,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分鐘,那種旁觀者突然變成被注視的目標,成為表演的一部分的感覺很奇妙。


寫著寫著就想念紐約了,大蘋果真的是我去過的所有地方裡最具有活力的了,這個水泥叢林充滿各種機會、活動與有趣的人兒,如果說最想念紐約什麼,應該就是人了(不是指帥哥美女路人,而是指還在那個城市生活的朋友們),有一些人事物就不特別寫出來了,留在心裡回味就好。


https://www.macys.com/social/parade/
http://bryantpark.org/programs/movie-nights
http://halloween-nyc.com
https://2019-worldpride-stonewall50.nycpride.org
https://www.macys.com/social/fireworks/
https://www.tcsnycmarathon.org
https://improveverywhere.com/2017/12/27/no-pants-subway-ride-2018-details-for-new-york/
https://www.broadway.com


最後一篇:紐約留學生活日誌五:關於美國找工作與工作的那些事 (完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加拿大菜鳥移民日誌一:前言

(圖片取自Wikipedia) 寫這個系列是希望可以記錄自己移民加拿大的生活與種種心路歷程,我覺得寫作對我來說是有趣但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有趣是因為我喜歡邊寫邊整理自己的思緒,紀錄當時的心境與內心的小劇場,困難是因為我是一個沒有耐心又三分鐘熱度的人,由於我錯字很多、廢話連篇又愛講重複的話,所以我得不斷重讀與編輯寫好的文字,這也導致我常常失去耐心,所以很久以後才會想到又更新。儘管如此,我還是開了個頭,希望我紐約系列的虎頭蛇尾沒有留下太多問號,我盡力了。 我自2017年4月中回到台灣,在那之前的一個半月經歷了離職、找工作與準備回台的過程,在我確定要離開美國後,雖然感到鬆一口氣,但卻又心有不甘,照計畫我應該在美國多待幾年的,但礙於工作簽證與找工作的困難,最後還是做了回台灣的決定。在離職尋找各種機會的過程中,我發現加拿大的移民政策相對比較寬鬆,而且我似乎符合技術移民的條件,於是在我回國之前,我便開始移民資料的準備工作,當時只是單純覺得這似乎是個可以讓我繼續留在北美累積經驗的機會,我沒有抱太大期待,不知道能不能成,要花上多少時間,在看完申請流程後,我決定先把所有資料準備齊全再申請。 加拿大的移民計畫有好幾種,除了技術移民之外,還有加拿大經驗移民、省提名移民等等方式,由於我申請的是技術移民,以下僅針對技術移民分享心得,對其他類移民有興趣的話請上官方網站查詢。 快速通道(Express Entry)&技術移民(Federal Skilled Workers) 技術移民顧名思義是用你的技術移民,透過快速通道辦理,以下引用『新生代移民事務所』的說明解釋快速通道( 對,人家說得好就引用 ): 『2015年1月開始,加拿大把所有的的聯邦類的技術類移民都併入了快速通道系統,這個系統和之前移民體系的不同之處在於需要申請人先進池子表達移民的意向,分數達到邀請線後再遞交正式的移民申請。目前除了紙質省提名、團聚移民、護理類移民、難民類等,其他所有申請全部併入了快速通道系統。快速通道申請全部採用電子化、網絡化遞交,所有材料只需要掃描件(除非被簽證官特殊要求)。 加拿大移民每年大部分配額給了快速通道,而且大部分快速通道的申請會在半年以內審理完畢。可以說,快速通道是移民加拿大的正道也是王道。』 另外我再附上技術移民評分的六個面向如下,需要至少67分才符合資格進入池子:

加拿大菜鳥移民日誌二:滿三個月生活感想&大溫地區找工作心得

(蒸汽鐘Steam Clock,拍攝於Gastown, Downtown Vancouver) 光陰似箭,再過幾天我來溫哥華就要滿三個月了,想就目前的生活留個紀錄,也分享一下最近兩個月找工作的甘苦談,紀錄一下這個人生新的里程碑。本來這系列的第二篇主題是初來乍到,整理介紹溫哥華生活的技術性資訊,但我搜尋一下網路之後發現很多達人前輩已經講得很好了,所以決定我還是著重在心得分享,先 帶點大溫地區生活資訊,包括地區、交通,還有其他像是開戶辦手機辦保險等生活資訊,然後補充我自己的心得想法,最後再附上找工作經驗談( 也就是本來兩篇變做一篇寫啦,因為詞窮,哈哈 ),所以 如果想要在以下文章中找到詳盡整理好的工具資訊的人,現在可以停止閱讀了( 我好機車 )。 照片來源: Qyd (talk · contribs)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上圖簡單地劃分了大溫地區,但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Vancouver、Burnaby還有Richmond三大區域,A的部分屬於UBC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而 介於Vancouver與West/North Vancouver中間突出的部分就是Downtown Vancouver,也就是大公司、飯店、百貨與酒吧林立,高樓大廈集中的區域,我目前居住的地方是上圖標紅色處,叫做本拿比(Burnaby),我住的地方靠近本拿比的 鐵道鎮(Metrotown),附近有 大眾運輸交通工具 天車( Skytrain ),站名就是鐵道鎮 。 (圖片來源: https://www.translink.ca) 大溫地區還是要開車比較方便,沒有車的情況下就需要仰賴天車以及公車(見上圖)。天車分成三個zone收費,鐵道鎮位於zone 2,我上班的地方在zone 1,所以我必須買跨兩個zone的票, 這裡的儲值卡叫做Compass Card, 目前跨兩個zone的月票費用是128加幣,是台北捷運(1280新台幣)的兩倍多,比紐約地鐵月票(121美金)便宜約20美金,但這只是zone 2的價格,再多跨一個zone會更貴。以乾淨度來說,天車贏不過台北但樂勝紐約(紐約真的只能墊底)。以便利度來說,紐約24小時營運、路線又最多第一、台北捷運第二, 雖然 大溫地區還可以搭seabus連結北邊,這點比

紐約留學生活日誌三:Baruch生活

(拍攝於Shake Shack 創始店,位於Madison Square Park 麥迪遜廣場) 第一眼看到Baruch的時候其實驚呆了,雖說早知道學校很小,但實際看到時還是十分震驚,主要的校區就是兩棟大樓,一棟樓叫Vertical Campus教室主要在這裡,地下有小而美的健身房、室內籃球場跟標準泳池。另一棟樓是圖書館、計算機中心以及其他行政單位,兩棟樓中間的區域就是Campus,另外隔兩條街還有一棟樓,主要也是教室,就這樣。我在台灣唸的學校是清華跟交通大學,校園在台灣雖然不是最大,但也是有那種學校自成一格的感覺,但Baruch就真正實踐了當初我在招生網頁上看到的「全紐約都是我們的遊樂場」的概念,完全融入( 淹沒 )在城市裡頭。 秋季班在八月底開學,我在開學前參加了學校給研究生辦的mix & mingle,主要就是給新生互相認識,以及認識在校生、教授跟社團幹部的機會,是個有提供簡單餐點的場合,所以我就去了( 放錯重點 )。我只記得我在那晚認識了台灣學長(是的,我這屆只有我一個台灣人),問到了中會課很累(其實還好,如果沒邊實習的話),還有跟幾個社團幹部聊天留聯絡方式(後來也都沒去過)。 然後開學時就先考了一次語文考試,心裡覺得莫名其妙,不是已經要了托福或雅思成績,為何又要再考,反正考完就又多了一堂寫作課要上,說實在那堂課我真得覺得很沒必要,都是在上一些以前就學過的文法,跟寫作也扯不上關係,真心覺得有被強迫取金,而且上課時間太早,秋季班入冬以後完全不想去,雖然最後都還是不爭氣地去了,而且也有因此認識了新朋友還不錯( 很會自我安慰 )。 我總共修了三個學期的課,加一個暑假,主要是修會計核心課程,加上其他抵免不了的商業課程,Baruch 的MSA完整課程表置底連結可以找到,總共有70學分,學校有專門給MSA的課程顧問,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太太,入學前會收到一份她簽名抵免評量,若是想要增加抵免可以把在台灣學校修的課綱寄給授課教授看,只要授課教授同意就可以抵免,我當初剛收到抵免評量表時,上面顯示我必須要修information system for managers這門課,但是我在交通大學有修過非常相似的課程,好在交大的網站上還找得到我修過的那門課的課綱,而且中英文都有,於是就寄給教授後來順利地獲得抵免,少修1.5學分,Baruch的會計課很難抵免,我最